台灣同志遊行聯盟聲明2010年11月5日|文宣組代貼
同志遊行聯盟回應德仔的公開信
針對近日有關「蘇貞昌參加同志遊行」事件,以及居中遊說及聯絡人(德仔)之貼文,遊行聯盟發表回應如下:
一、聯盟與「中間聯絡人」溝通過程
在德仔與遊行聯盟總召進行的初次通話中,德仔並未說明自己受蘇陣營的正式授權或代表性,僅提及「協助配音工作」以及「幫蘇的忙」,也就是以私人身分聯繫聯盟。
總召已在電話中先行告知:「過去遊行聯盟歡迎所有人參加同志遊行,對於政治人物的參與原則:1.和參與團體一樣報名,2.不會有上台機會。但基於此次是在選舉投票前,時機特殊,將會再回報給遊行聯盟幹部會議進行討論。此事須經聯盟內部討論取得共識。」
當德仔詢問,同志政策可以提出哪些內容?總召將過去,面對其他市議員或北市府民政局徵詢時,曾經回應過有關市政層級的同志政策一樣的內容,提供德仔參考。在視為為私人身份聯繫的定位下,德仔在公開信中將此視為遊行聯盟給特定候選人建議的同志政策,實為一大誤解。
然而在第一次聯繫後,聯盟未有定案前,10月27日中央社即刊出「同志30日遊行 蘇貞昌現身力挺」報導,文中指出蘇貞昌接受建議參與遊行,並稱「遊行聯盟獲悉此事,也表達歡迎。」聯盟對此感到錯愕與不解:未有共識,何來歡迎特定候選人之說?此報導中引用的說法,對於聯盟的公信力有極大傷害。
若真如報導所稱,蘇對此事不但完全知情、而且樂意參與,何以未透過政策部或文宣部積極出面,向聯盟報名、聯繫或詢問,卻僅透過「中間人」以個人身分接觸,並對媒體進行發言?德仔自稱為「蘇陣營與同志遊行聯盟聯絡人」,蘇陣營對此又如何定位?
二、雙方溝通並無「高度共識」
德仔文中所稱「與聯盟充分溝通、達成高度共識」,實是片面誤解。在未得聯盟結論之前,蘇營及德仔即向媒體披露「歡迎」的消息,引發多位團體代表的質疑和反彈,也讓聯盟幹部對於:候選人在這樣媒體操作態度下參與遊行,會有喧賓奪主的合理疑慮。
10月27日晚間幹部會議中,經激烈討論後,聯盟決定在10月28日發出「請尊重遊行主體,不歡迎沒有同志政策的候選人選擇遊行場合出現」的聲明。
我們認為,代表聯絡人身分的清楚定位,才是構成「組織與組織對話」良好基礎的條件,也是避免誤讀彼此發言、混淆角色立場的關鍵。
倘若「蘇貞昌知情並樂意參與」,以及「蘇營文宣部授權接受媒體專訪」一事屬實,其責任及壓力便不應由「中間聯絡人」一肩承擔,蘇陣營應就此提出清楚說明,作為釐清依據,避免陷「中間連絡人」於尷尬境地,並且承受莫名的壓力。
三、提「同志政策」無須囿限於遊行當天
在10月28日聯盟所發「請尊重遊行主體,不歡迎沒有同志政策的候選人」聲明中,已清楚指出「同志社群歡迎政治人物關注同志人權、提出同志相關政策,但請政治人物能夠提出具體的同志政策,說明如何貫徹實踐,發揮政治智慧選擇適當的參與時機和互動方式。」說明聯盟對到場候選人的具體期待,也保留繼續對話的空間。
我們尊重候選人未在遊行現身、舉出可行政策的決定。也再次對各候選人陣營提出誠摯的呼籲:關心性別平權發展和同志權益,無須囿限遊行當天、更無須只以遊行方式參與。我們歡迎所有願意提出同志友善政策、關注性別議題的政黨及候選人,以各種形式(如舉辦座談、政見發表會等)與同志社群對話,聆聽同志社群對同志政策的需求。
四、政治議題的持續深化需要大家參與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由LGBT社群內多個同志及性別運動團體、義工所自發共組,內部意見與運動路線的多元和異質性,向來是台灣同志社群和同志遊行的重要特色。遊行聯盟對於媒體效益的考量,是以讓更多元身份、更多元聲音被看見為努力方向,自然也不希望在這樣一個少數議題、弱勢議題難得可以被看見的遊行場合,因為政治明星而讓同志主體性被模糊。
在本屆遊行籌辦期間、遊行後,我們收到無數來自社群內外的團體或個人給予聯盟的支持、鼓勵、批評與指教。我們也看見,政治議題在社群內所激發的討論和迴響,更是前所未有。
聯盟樂見議題的持續深化與對話工作,不因遊行結束而消失,更期待對相關議題有見識、有能力的朋友,未來能對政府、社會文化、同志運動持續進行具建設性的觀察和批判,甚至加入團體實際參與,一同在性別平權之路上繼續拓展。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
2010籌備團隊由以下同志機構、團體,以及熱心的LGBT同志義工朋友組成。 ▌
性別人權協會、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晶晶書庫、基本書坊、教師同盟、水男孩、皮繩愉虐邦、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