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日記] 李家同演講

 (跳跳攝影/四草水鳥客廳,很多小朋友在踏龍骨水車)



 哈!我還是好喜歡聽李家同演講噢。

                                                                               

 要點簡單,邏輯清晰,人文關懷。

                                                                               

 所以今天晚上還是跑去國際會議廳,人山人海,還好我先進去有位置坐,免去蹲階梯之苦。今天主題是《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不過內容跟我想的有差距,多著重在城鄉小孩差距與提升偏遠地區小孩的閱讀,總之繼上次的貧窮主題後,這次是講教育,裡頭部份內容像英文能力、推薦書單,我在電視節目和雜誌裡頭有看到部分,像讀BBC、Franch24 新聞等。

                                                                               

 李家同教授幽默的開場白說得好:「該來的不該來,不該來的都來了。」是在講該提升閱讀能力的人,其實最該來聽這場演講。當然聽到後面,其實我還是有些微收穫,主要是閱讀方式的調整和一些中外著作的精采介紹,李家同熱情地向觀眾們介紹他吸收知識的來源,及如何去解讀文本,拋磚引玉一些很簡單的閱讀原則,比較適合從來不大量閱讀的學生去聽。

                                                                               

 因為像歐美國家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大量閱讀能力的教育技巧,我最近剛看

完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裡面美國的教育實在讓人大開眼界,我必

須說,像我這樣一個從台灣填鴨式教育上來的小孩,看到那樣大的文化差異

,才深深覺得自己國家與教育背景的落後與不足,連我這樣一個沒有兒子女

兒的學生尚且擔憂我在這樣的體制內,是否有著後天造成的盲點極待主動積

極去補救,更何況是那些為人父母、有心人士及教育官員呢。



 然後問答時間時,有兩個學生問了兩個不怎麼好的問題,我想在這提出來

,基本上,因為我是那種根本不會問問題的學生,這是我的大缺點,或者其

實我有想到,但我怕問出來被笑,但果真有人問了一樣的問題便覺得鬆了口

氣,這倒也還好,我需要的只是信心和勇氣。但是在成大聽這麼多演講以來

,常常看見一些聽眾站起來講了半天就是聽不出到底是要問些什麼;或者問

的問題風馬牛不相干,太細倒還好,太大就常大得不著邊際;或者是表達能

力有問題,或者是主持人都講的夠明白了仍是有人聽不懂,那就藥石罔效了。

                                                                               

 有個上海復旦大學的交換女學生,綁馬尾,穿著亮眼,站起身來,舉著麥

克風自介後,字正腔圓地講:「李教授,那您認為『愛』,是什麼呢?」那

個瞬間,大家都愣了一下,然後我前後左右的學生們都在竊笑。李家同教授

說:「愛是關懷。」女學生似乎對這麼短的答案就被打發很不死心,又說:

「有人說,愛是不忌妒,愛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您認為『愛』是什麼

呢?」李教授似乎被這麼大哉問因此顯得有些沒有方向沒有重點的問題絆住

了,說:「愛呢,你只要對孩子好,他就會感受到你的溫暖與關心。」

                                                                               

 老實講,我覺得拿任何一個抽象詞彙出來問任何人應該都能得到不一樣的

答案吧。

                                                                               

 接下來是個機械系大四的學生,他說:「像我這樣一個在都會區長大的小

孩,實在是無法了解教授你為什麼要去陪偏遠落後地區那些又黑又瘦髒兮兮

的原住民小朋友讀書啊……。」



 我聽到這句差點昏倒,他的語彙裡帶有很強烈的優越感與意識形態,我想

如果他一直持這種想法,難怪他無法理解。果然李教授馬上反諷說:「我覺

得你也很黑啊!」滿室哄堂大笑。然後李教授開始分享他陪孤兒院小孩讀書

,教導南投小朋友閱讀的經驗分享。很美好的經驗,勾起我以前跟救國團去

南投竹山和宜蘭五結營隊服務的回憶。

                                                                               

 很多事不是口頭說說,口號喊喊,或遙遠地捐捐錢了事;真正的視野,是

親身在現場體會,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互動互助。



 * 其實前陣子看完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就想寫心得。我不是

   教育工作者,也不是師範體系出的學生,但裡頭的情況確實讓我感同

   身受。回想我自己受的教育,從漁村茄萣鄉下的國小,一班五十幾個

   人受盡打罵教育,成天圈詞寫沒完沒了的簿子,家長開學前探聽老師

   ,插班轉班哪簡媜描述的簡直沒兩樣,甚至懷疑從台灣頭宜蘭到台灣

   尾茄萣的教育現場,至今想必也是如此(除了小班化及外籍新娘之子

   這是另個現況了),國中升學班照樣逼迫打罵,到了台南一中才算鬆

   了口氣,可補習呢就從來都沒有少過,所以我自己對於課本與知識的

   主動性確實銳減得更快,從來也沒自覺到自己方法有問題。直到現在

   上了大學,不得不更改自己的讀書方法。但是為什麼在高中以前,都

   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尋求答案、如何運用資源呢?難道只

   因為我在鄉村,所以我果真面對的就是城鄉差距嗎?答案是確定的。

   我一直以為我國中前的世界很穩定單純,卻沒想過那是一種文化資源

   與刺激的匱乏。許多的人,在來不及知道自己是什麼、想像自己人生

   之前,就被狠狠地放棄掉了,甚為痛心。

                                                                               

   至於書中單篇〈風中的白楊樹〉與〈小徑〉則可以當成獨立的精采抒

   情散文欣賞,人生象徵與行文意境極美。

                                                                               

   而龍應台最近新出的《親愛的安德烈》第一封信對於漁村的描述,雖

   然是因目的而刻意挑選的典型,還是讓我看了極不舒服,也就沒再翻

   下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