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她對於黎明的選擇創造了黎明】

  ─詩人羅智成《夢中書房》期末報告

 (虎跳跳攝影/愛玩市集)



 『在諸黑夜之間,她對於黎明的選擇創造了黎明。』(光之書/羅智成)

                                                                               

 一˙前言:

                                                                               

 2004年,那時候我才大一,被魚果(陳俊豪)拉進詩議會一年,每次活動也只是靜靜聽著邀請的來賓暢談對現代詩的看法,感受他或她們對於詩的熱情,那時的我對現代詩了解並不多,也並不讀詩。那時學校有一些演講,有一次邀請羅智成,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羅智成這名字,現場座無虛席,我記得主題是關於如何寫詩云云,詩人說過什麼我也都忘記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句子,是他提到詩人如何有機組合、創造意義。

                                                                               

 詩人舉例說:「犀牛肚子上的三顆鈕扣。」

 

 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一句外星語般的古怪魔咒,當時的他像是異端密教的上帝般說出這句話,但是沒給出任何意義。文字竟然可以如此排列組合,我被這樣的創造性迷惑了。那次,我帶了

黑色封面的散文《南方王朝備忘錄》回去。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羅智成的作品

,乾淨準確的文字、知感交融的美感經驗,思索、猶豫、徘徊,含蓄的筆法

……讓我著迷。但我仍未讀過詩人的詩,直到聽了羅智成在週末文學對談的

第二次演講朗誦他自己的詩,直到修了這堂課。

                                                                               

 我抽出書架上塵封已久的《夢中書房》。



 我書架上有許許多多這類一時興起買回,後來在日常瑣碎中便悄悄躡出記

憶邊界之外的書。當然,像《夢中書房》只是因為當初我看不懂、不得其門

而入,或者一兩則題材我並不關心或喜愛,便被束之高閣。只是,再次索讀

後,便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我承認,隨著經驗增多,以及心境的轉換,有些

從前無從進入的字句,在反覆閱讀後,似乎會有新的發現。

                                                                               

 二˙關於跨年的反省

                                                                               

 《夢》的扉頁寫著:

                                                                               

   為了銜接

   夢與記憶

   銜接

   我們迅速被時間分解的過去和

   這陌生未馴的

   二十一世紀

                                                                               

 夢中書房當然是詩作的斷代史,不過特別的地方便在於詩作完成發表的時

間從1993年至2002年(1988年的〈一意孤行的踊想者辭典〉例外),前後十

年,橫跨二十至二十一世紀,因此千禧年/跨年是裡頭一個重要的主題,收

錄在卷二裡頭,包括〈千禧大街〉(1999)、〈未來式〉(2001)等詩裡頭的時

空背景,還有跟那陣子的現實事件以及詩人的足跡比較有關係的作品。



 比如說《鎮魂/鎮魂》(1999.9)這首詩,是哀悼921大地震,除了讓我

想起不久跨年前令我膽戰心驚的恆春百年大地震,也重新把我拉回上個世紀

。宋螢昇在其論文裡解釋〈未來式〉:

                                                                               

   人類必然要重複的是死生的循環,所以即使新世紀已然到來也不會有

   「全新的情節」,而且生命的消逝更有不復今人記憶的耗損,小至感

   情大到存有在今生也僅止於「只有地球失去的六十億分之一……」

                                                                               

 因此我讀到〈鎮魂〉裡「他們以重重機械徹夜在外頭切割巨廈/你徹夜被

騷擾,卻始終沒有醒來」、「生命總一次又一次叫我們面面相覷」,所有鏡

頭下的驚懼尖叫赫然又在恆春重演一次。「只有地球可以承擔的變動與損傷

」相對於脆弱的生命,我們只能像「整個島嶼還在收縮、抽痛、胡言亂語」

「傳遞、播報、哀悼、喧嘩與聚集/其力量宛如一個宗教的誕生」,詩人又

說:

                                                                               

   但不盡然

   那只是種種美好的想像

   對一個規模七˙三強震的無謂抵抗

                                                                               

 裡頭的技巧以字句的層疊反覆迴增為主,像是

                                                                               

   規模七˙三的強震重新躺回斷層

   整個島嶼在香煙裊繞的晨曦中

   繼續喧嘩、哀悼與聚集

                                                                               

 還有圖像

                                                                               

    □□□、□□□、□□□、□□□、

   □□□、□□□、□□□、□□□……

                                                                               

 像是送進去的冰櫃、像是倒塌的大樓、像是磚瓦,那些空白的格子要填上

多少人的名姓呢?像那些我們忘不掉的災難經驗,雖要在時日的沖刷下沉入

意識深處,但那之前在媒體的鏡頭下還是會不住勾起這段記憶,隨著循環陣

痛的麻木漸漸減輕而要消失無蹤之前,詩人又問:「死亡已經治癒你們的傷

痛與恐懼了嗎?」下一句馬上轉換敘事的角色:

                                                                               

   我們不然

   我們正慌亂地用重機械把

   坍塌的視線吊走

   把沉重的記憶切開

   切割成比較容易消化與忘記的小塊

                                                                               

 蘇珊˙宋塔說:「然而在旁觀他人的痛苦之時,絕不能不加思索地把『我

們』這個主體視為理所當然。」因此,詩是不是反省、並進入他者苦痛記憶

方法之一呢?我想就這首詩來說,的確如此;但在紀錄之餘,羅智成在詩中

以「他們/你/我們/你們/整個島嶼」等多重敘事角色的轉換,讓讀者以

不同的視角(心理狀態)重新經驗這段集體記憶。

                                                                               

 若比較嚴忠政〈把脈〉:

                                                                               

   夜涼了,請讓我的影子批覆妳

   在煙嵐籠罩的九二一病房

                                                                               

 以及楊牧〈地震後八十一日在東勢〉:

                                                                               

   不要打擾舞者:讓她們

   像白鷺鷥那樣掩翅休息

                                                                               

 相較下,比較像在摺疊壓縮災難現場景觀的〈鎮魂〉最後寫道:

                                                                               

   我們在廢墟中喧嘩、哀悼與聚集

   這一切只是為了治癒我們自己。

                                                                               

 不單單只是影像或敘述,詩人藉著對話,深入那一瞬間的心靈裂隙,大膽

觸碰「腐臭、發脹」的傷口,讓讀者感同身受那一瞬間的恐懼。面對死生傷

痛的智慧多寡、洗滌情緒的儀式或許人人不同,但昇華與超越卻是唯一的目

的。這災難,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絕對是上個世紀的里程碑之一。

                                                                               

 回顧2000年,也許人們會記得政黨輪替、Y2K、921,記得許許

多多世紀末的華麗,卻不見得會去反省跨年的意義。2006至2007跨年,媒體

一樣爭相報導各地方政府如何大手筆,舉辦跨年晚會,一夜間盛放的煙火可

以燃燒掉以億計的新台幣。事後,那些在報紙角落反省呼籲的聲音似乎只是

曇花一現。〈千禧大街〉與〈未來式〉放在現在來看,一樣有普遍和永恆的

價值,就是對於時間意義的反省:

                                                                               

   每條街道都應該擁有過都過不完的慶典、紀念日與狂歡節

   在五光十色的日曆上

   人們挑選著特殊的時辰來託寄、確定、宣示

   他們的夢想、價值或

   開始……

                                                                               

 這首詩裡頭也同樣使用了真實與虛構交錯的技巧,像是「櫥窗內陳列著恐

龍胚胎、青銅面具、瓦特蒸氣機和/某部三十世紀文學作品的二十世紀雛型

」,這些個在場景裡頭詩人所謂文明舊貨市場的「每件破銅爛鐵」,每件有

著記憶的「物件」其實都凝止了過去的意義與記憶,但也同時延伸向未來,

它們不正是時光機器、時間膠囊嗎?但誰又知道,時間丕變、空間換軌後,

意義會怎樣的脫落呢?時間不斷地被延宕,但人們真的可以在創造出來的慶

典裡延宕宇宙創生般的歡樂嗎?跨年真是屬於所有人、所有市民的意義嗎?

                                                                               

   在所有市民期待、關注下

   全城的鐘錶陸續抵達了那一秒鐘

   以各種客觀、儼然又陳舊的腔調

   同時鐘樂大奏、燈火其明,伴隨著整齊劃一的心情以及

   同時進行的下一秒……再下一秒……

                                                                               

 人們對於跨年儀式的過度重視終會遭到報應,如果時鐘故障了呢?就像雲

林縣的晚會延遲了倒數般,群眾的失落與不滿,台中跨年晚會的過度擁擠與

暴力紛爭。跨年是文明的嗎?

                                                                               

   儀式

   儀式有時候對它所象徵的事物

   傷害是多麼大啊

   特別是它所象徵的事物

   深藏著和象徵並不一樣的意圖

                                                                               

 難道非得如此付出代價才能解除群體對於官方指定的「現在」的耽溺嗎?

像朱天文在小說《巫時》裡舉艾略特的〈四季〉:

                                                                               

   現在時間與過去時間

   兩者或許都存在於未來時間

   而未來時間包含於過去時間

   如果時間都永恆存在

   所有時間都是不可彌補的

                                                                               

 又舉愛因斯坦說:「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野只是一種幻相,即使是頑

固的幻相。」人們對於團體給定的跨年意義難道毫不判斷?只是無條件地接

受了?那到底是時間不可彌補,還是意義不可或缺?如此盲從官方的套裝行

程相對地是要付出代價的,也就是被別人的故事與記憶所同化吞沒。

                                                                               

 我並非自命清高地不屑那樣歡樂的氣氛,但我跟詩人一樣認為「每天都是

一種開始」、「它們全是贗品」,身為個人主義者或安那其當需要有自己獨

特的故事,以疏離的角度和集體區隔,而非一昧地媚俗。而跨年則是人們交

出自我的一部分,以接受陶醉於各家媒體鏡頭麥克風下人山人海的歡樂故事

,除了官方遂其粉飾太平的意圖之餘,個人也以此來與集體分享時間經驗,

治癒在這世界上身為個體的孤獨,說穿了,只是不甘寂寞。一年之初,一切

都是陌生未馴、一刀未剪,所以意義的魔咒都該被除魅開放。羅智成在詩行

裡說:

                                                                               

   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散場

   散場後的空虛

   我聽見漸行漸遠的記憶

   懦懦地說

   「不要把我們的距離再乘上一個世紀

   我們付不出這麼巨大的惋惜」

                                                                               

 事情並不簡單明瞭,並非一場歡樂的慶典,就可以保證來年的幸福。許多

的缺憾、不幸一樣地在角落層出不窮發生,貧富差距、家暴、歧視、遠方的

戰爭,我們一樣得記取許多的教訓,在這個混濁的世界中尋找正確的方向與

充實的價值。

                                                                               

 我想,積極主動、瞻前顧後,才是意義安頓的方法。





參考書目

                                                                               

夢中書房/羅智成

光之書/羅智成

一年之初(電影)/鄭有傑

淺談羅智成詩中之孤寂美感/李怡萩

評羅智成的夢中書房/唐捐著

羅智成詩研究/李泓泊著‧翁文嫺指導

巫時/朱天文

失去的樂土/楊牧

旁觀他人之痛苦/蘇珊˙宋塔

八十九年詩選/蕭蕭主編

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宋螢昇著‧簡政珍指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