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黎小說《樂園不下雨》到一半,因為文句,忽然想起一件事。
期末考剛完某個冷雨的早晨,我到成大社科院的雲平大樓去當文字心理實
驗的 subject。裡頭準備七十幾題的中文題型,兩次休息時間,主持的學姊
沒跟我說這個實驗要幹麻,也要我別想,照正常的速度答題就好。
事後我清楚記得錯了六題。
裡頭的句子很怪,有部份是西化的句法,因此看過後,要回答問題時,我
錯的原因兩句是理解錯誤,一句是我在恍神,兩句是因為我記句子的裡頭關
鍵字的方向錯誤,一句則是因為裡頭的知識不在我知曉的範圍裡(畫派)。
這是個很有趣的實驗,雖然我不知道目的是在測試句子形式,還是immediate
memory或理解力,但顯然問題的方式不會只侷限在一種。
因為這個實驗讓我自覺到,我在讀一個句子,比較偏向記哪些關鍵詞。
不過我覺得這實驗會有練習效應,也就是說,我上一題因為忘了記裡頭的
數字(因為我認為數字可能不重要)或形容詞,而錯了(回饋),在下一題
裡我可能會更謹慎地記我原本不會注意的字。
這跟《樂園不下雨》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說,我在讀小說必須要進入情境,想像男女主角的樣子,只是有些
東西會完全被我忽視為贅字,比如說服飾修辭,我實在有點憊懶去想像作者
究竟怎樣形容服裝的細部及臉粧。我看了一下裡頭的敘述,這也的確是劇情
推演的必要,也沒有繁瑣至像本流行雜誌,只是我會有些不耐。
我不想單純地歸因於性別、背景、嗜好的差異。
不過閱讀時會自動篩選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的確是個人偏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