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心得】閱讀《葉珊散文集》


攝影。文/虎跳跳



 《葉珊散文集》為楊牧的少作,閱讀這本前已先過目張惠菁的《楊牧》,對於楊牧創作集子背後的經歷已有粗略的了解。因為我還沒看過《柏克萊精神》,所以對於楊牧早期的散文風格還不太有把握去比較。



 但還是想說點什麼。



 和近期的《人文蹤跡》比較,有些句子詩化的方法以及常用的詞彙大略還是類似,卻也有些如同楊牧所說的:「散文的風格方面我不願(而且不可能)重複十餘年前的痕迹。」(楊牧〈校訂後記〉《葉珊散文集》1977.04西雅圖)



 而且《葉珊散文集》真的是一本讓我看得比《星圖》慢,而且有時竟會不

太耐煩的書,跟《亭午之鷹》或是《奇萊前書》來比較會有一些很細微的斷

裂,主要是『修辭技巧』的問題,這在我最近看駱以軍《月球姓氏》時,對

於過度重複曝光的意象開始覺得有點厭倦的感覺很類似,不過小說畢竟和散

文不同,在情節需要上(或不需要),比喻畢竟也是試圖理解世界的方法之

一。



 而我反而會專注在散文裡敘事的故事性與句子的流暢上,大概跟我開始急

著想把一本書看完的心理有關吧!而這本散文裡頭少年楊牧的個人豐沛情思

被過多堆砌的短句截斷,而這些短句常是詩化的文字和疊詞。



 譬如『XX的XX』,實景的物象過於擁擠在一句接一句的排比上,又被

抽象或情感的詞彙、形容詞所修飾,確實浪漫也是浪漫,就是常常會出現斷

裂;雖然斷點、切頓造成的跳躍是詩與散文的技巧之一,在延伸感情與思考

上可以製造『留白』與『所指流動』的效果。但是楊牧早期的散文裡個人情

感表現與景物描述的部份由於『精準』與『流暢』的問題,致使讀者我閱讀

時很難以介入和想像。更有些部份則過於抽象,那抽象又有點生硬難嚼;換

個角度看,抽象的真是那些完整的聲響與夢幻,莊嚴肅穆而永恆的面貌。或

許這些都曾是創作者一開始創作曾經迷信而後有所裂紋的物件,上下求索的

精神。在文中,詩與真實尚未斷裂,所有的呼吸與專注仍稚氣卻熱情地對這

世界與萬物人事表態,與物件眷戀地呢喃對話。那是楊牧散文一開始啟程的

面貌,意識情感朦朧不明曖昧閃爍,我不能不說這是我曾經喜愛過的濃稠剪

影。



 但人總得走出浪漫,往天寬地闊的現實世界流浪,表達方式和人生情懷也

會有所更動;因此,『輕、快、準、顯、繁』的比例調動上也會因著題材需

要、文質貼合,而越來越會控制句子和詞彙,風格於是就出現了位移。



 我認為在文字的精鍊與精準上,雖然意象重出仍是楊牧擅用的技巧,但是

由於動詞的加入以及句子的伸縮,使得讀者的鏡頭得以介入,使得閱讀的思

考能跟上長短的節奏,這是楊牧在其後散文裡的進步。對於敘事的故事性,

我想,動詞是不可或缺的要角,因為其決定了物象與物象之間如何交互作用

,也決定讀者要怎麼去跟隨故事裡空間的佈置,而不是純粹地知道『有物』

及『幾個隱喻的修辭』卻摸不著頭緒。



 我想這是小說敘事性散文的強項(不過這本散文集在敘事上是弱了點,而

《奇萊前書》則是自傳性散文,稱不上是「小說」),情節更加地強烈,更

加引人入勝,也可以在細微感官的雕琢上有所開發有所鋪張。當然,重複的

音節,熟悉的語彙,排列組合後則是《人文蹤跡》裡更成熟的智慧與美文。



 這本散文,就當我見過拮据聱牙的來路有過浪漫詩句的喃喃行軍。



 紙頁上的每一個足印都盈滿浪漫的波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