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說,這本書某些章節還是和我相斥。尤其是『道家身體』,我連看
都沒看就直接跳過。很簡單,我不相信。如同上本《成為抒情的理由》裡頭
令我置疑的張寶勝。我對於裡頭讓我又瞪大眼的道家修行小周天等,是抱著
如同看待法輪功或新聞不時可見的一些奇怪的宗教,這樣的距離。我對這部
份是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我不相信氣功與氣存在。沒有科學證據的東西呢
!唯有以科學理性經驗研究為基礎的現代醫學,才是認識自己身體的唯一尺
度。
除此外,翻開書便翻開一個時代。
如同閱讀楊牧可以帶領我們跨越島國的近代捲軸,日據前後的花蓮、保釣
世代。石計生呢?學運世代吧!凡此種種,都只是標籤。重要的是過程情節
與想法吶喊。
我喜歡石計生的文字,跟楊牧很像,但是石計生又多了些無比詩化的意識
流長句堆疊,咀嚼起來頗不流暢,但又蘊含尖銳突出的文字之美......。裡
頭提到楊逵、鄭南榕的部份,令人動容;關於生活,關於實踐,關於詩與美
學,社會改革運動等等,深情流露在字裡行間。每個單音,每個意象的滑落
,都使石計生轉變為前景中央輕輕搖顫的美麗花朵。
縱使,公館跟我這個讀者並沒有任何關係,台北也只是一座遙遠疏離的都
市。而那個年代,早在我們懂事之前就已過去。什麼是『我們』呢?而誰是
社會學裡的他者呢?在這座島嶼上,遍地陌生人不是嗎?這本書,是感性的
行動,是熟悉的是浪漫的,充滿惆悵失落與熱情激昂。原來台灣有那樣的時
代過!是嗎?也許,Alphaville的 Forever Young倒還頗適合閱讀此書的背
景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