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7日 星期日

【心得】閱讀張耀仁《沿縱貫線援交?》

 文本在新聞台找不到,然後聯合報周日的《讀書人》沒放上網路。這篇的

副標是〈新世代散文創作的「紀實」考察〉。張大概前面鋪陳的是長久以來

審視散文的基礎準則-對『紀實』的執著,即判別真不真誠的問題。



 因此我剛在翻六十一年的朱西甯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老古董了),余

光中在總序裡頭提到:『散文既然比較落實,也就比較有客觀的標準。…散

文是文學的「測謊器」,當為大多數讀者所接受。…散文家是可親的,至少

,也是可靠的。』



 因此余光中對於散文此文類的標準當下立判。



 三十多年了,社會遷變如此之大,文類的形式題材種種當然也不是那時的

單一風貌了,跨文類的書寫者時常可見,甚至文類的相互滲透和借用,甚至

就這麼定居下來形成另種風貌,應該都有脈絡可以討論。年度散文選的總評

關於這部份便有所討論,重新定義。



 那張耀仁提出了黃宜君、鯨向海、凌性傑、吳文超、張輝誠已成書的散文

集出來討論,那究竟是以『紀實』這把尺去評判這五本散文的好壞呢?還是

在新世代的觀念裡頭,傳統單一的『紀實』實際上已受到挑戰和動搖?



 從『紀實』的受到挑戰,那是否張所鋪陳的關於散文的其餘基礎元素,諸

如個人經驗的抒發、抒情、真善美、第一人稱、多情應笑和溫柔敦厚等等是

不是都也是值得質疑的?一篇四平八穩的散文符合以上某些條件才是好嗎?

或者散文也能是異端、邊緣、極限經驗的載體呢?



 縱貫線援交的意思不言而喻,張更質問:『單一『紀實』不是早就被多元

聲音取代了嗎?』



 不過我認為『多元聲音』較常指涉到族群、性/別、身份等『題材』,這

些題材是紀實呢?還是虛構呢?我自己就又落入傳統圈套裡頭了。不過我想

這個標準,從運用的技巧和作者的自我認定方面來定義才較為多元,不過這

樣多元的聲音(或者嚴格講是形式)出現,其實小說和散文的邊界已然模糊

了。



 這,讓散文的評審們或讀者自己去認定吧!



 莫怪散文還得繼續分類,報導文學對於這標準的堅持我想是需要的,不過

張耀仁在這上面只稍微提到一點,沒有繼續辯證,還蠻可惜的。也許辯證下

去,只是表現形式和主詞更動等小說形式能否被『評審』『讀者』接受而已

,題材、功用、訴求和關懷呢?



 重點是在紀實。



 題外話,這次放的凌性傑照片戴著白色鴨舌帽,格子衫襯開領,脖子戴著

項鍊,好可愛好性感又好帥,好迷人的微笑,好想吃掉他。



 (又親又舔~)XD



 這才是重點,其餘都不知所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