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4日 星期二

【心得】駱以軍《遣悲懷》小結



 我比較贊同來特所說的,駱以軍的《遣悲懷》是有著重量的。像王德威講的,駱筆下的情節畫面不是陰溼黏膩,就是曝光過度。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大概就是,敘事者拿把大剪刀把奶罩卡嚓一聲剪下來那個凝止的鏡頭。會讓我揣想,我的媽啊!他到底是要讀者注目、側目、窺視、還是監視啊?真讓我不知所措。駱以軍在《遣悲懷》裡真的好會操作觀視的角度。



 另外有些情節的精微焊接和幽微巨大則承接了〈降生十二星座〉、〈折光〉、〈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等等他慣用的手法。



 〈折光〉裡的幾段還嗅的出村上春樹的味道,而《遣悲懷》裡頭關於敘事者同學和其在泳池裡死亡的父親之後的種種編排更引人疑竇,手法比〈折光<〉更為令人目眩神迷,尤其是結局那幾句,我真的是拍案叫絕,以後現代學者布希亞的的話來說,大概就是那種『事件不再具有自己的軌道,而是出現於模型之間的交叉點,單一的事實甚至可能是由所有的模型在一瞬間,產生出來的。』



 最後的收束奏輻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有看過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預感

》的人,大概也會想把這兩個在透明時光縫隙產裡頭產生的後設小說比較一

下,雖然真相必然都得現形,但駱操作結構和扭曲時間的方式讓述說身世口

吻裡的哀愁向讀者瀰漫,預感著一些什麼夢幻的結局,而駱果真也沒讓我失

望地在漫長的憂鬱敘事後投下巨大迅速,而令敘事者和讀者感到哭笑不得、

人生荒謬的爆彈。



 所以,就《遣悲懷》來看,要接近《蒙馬特遺書》那死亡預告的意圖本身

就已經沉重的讓人高興不起來,但又不是要哀痛至絕式的宣告自戕,而是逼

近死亡和人生荒謬的真實和夢幻展演,在時間之下所顯現的無法回溯、無法

挽留所以傷害會一直存在卻得不斷試圖彌補的窘境。



 想起這期INK,賴香吟〈十年前後〉,敘事者提到的五月,像是霧中風

景裡流動的情節,沉穩,卻令人在某個情節:『她說,妳辦的到的,辦的到

的。友人敲著水杯,敲醒我。說,你不生氣嗎?你不生氣嗎?』 (這部分

手邊沒書可引,晚點會補清楚)



 某個情節發現傷害沉在海底,撈不起來,也無法呼救,就只是停止而無法

縫補。一句戲劇化的『妳不生氣嗎?』卻又過度曝光了。



 像那沉在海底被巨大水壓壓著的呼救聲音,那運送著屍體的敘事者。妻、

夢、大麻、兒子(獸)、同性戀、後記裡的W(舞鶴)、拉子(邱妙津)等

等人與物的擺置錯置,如王德威說的:華麗而且猥褻,真是讓人點頭如搗蒜。



 另外,楊佳嫻在《海風野火花》裡提到跟駱的討論等等,提到《遣悲懷》

與其說是要碰觸邱妙津,駱毋寧更想接近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 引述《Writers (牧神)》之銘言:

> ※ 引述《tfel (為著海)》之銘言:

> > 我也喜歡讀駱以軍的作品,驚異於他的想像力,其實他和 MRT0118 的文字

> > 有相似之處,也就是卡爾維諾所說的「輕」「盈」。

> 我覺得輕還好ㄟ

> 但是「顯」和「繁」有一點

> 卡爾維諾的輕除了跳接還包括輕快,也許我感覺不太到遣悲懷的輕在哪

> 我覺得還蠻有重量的。

> 哈 跟我的書寫方式完全一點也不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